冥想的对象应该是什么?

解答: 冥想意味着让心智投入到思考主的形态、主的品质、主的活动和对主的服务中。冥想不意味着任何非人格或空无的东西。根据吠陀文献,冥想总是关于毗湿奴的形态。

在《那罗辛哈往世书》中有一段关于冥想主形态的陈述。那里说:”专注于至高人格神首莲花足的冥想被接受为超然的,超越物质痛苦和快乐的体验。通过这种冥想,即使是一个严重邪恶的人也能从他生命中的罪恶反应中得到解脱。”

在《毗湿奴法》中有一段关于冥想主超然品质的陈述:”那些持续投入奎师那意识,并记忆主超然品质的人,会从所有罪恶活动的反应中解脱,在如此净化之后,他们就有资格进入神的王国。”换句话说,没有人能在不从所有罪恶反应中解脱的情况下进入神的王国。只要记忆主的形态、品德、圣迹等,就能避免罪恶反应。

在《帕德玛往世书》中有一段关于记忆主的活动的陈述:”一个总是投入冥想主甜蜜圣迹和奇妙活动的人,必定从所有物质污染中得到解脱。”

在一些往世书中提供了证据,表明如果某人只是冥想奉爱活动,他就已经获得了期望的结果,并且面对面地看到了至高人格神首。关于这一点,Brahma-vaivarta Purana(《梵天转化往世书》)中有一个故事:在南印度的帕拉提斯塔那普拉城,曾经有一个婆罗门,他并不富裕,但却对自己感到满足,认为是因为他过去的恶行,以及奎师那的意愿,他没有获得足够的金钱和富饶。所以他对自己贫穷的物质处境一点也不忧愁,过着非常平和的生活。他心胸非常开放,有时会去听一些觉悟的灵魂所作的讲座。

在一次这样的集会上,当他非常虔诚地听关于毗湿奴派活动的讲述时,他得知这些活动甚至可以通过冥想来完成。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物质上无法实际执行毗湿奴派活动,他可以冥想毗湿奴派活动,从而获得所有相同的结果。因为这个婆罗门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他决定他只是冥想宏大的、王室的奉爱活动,并开始了这项事业。

有时他会在戈达瓦里河沐浴。沐浴后,他会坐在河岸边一个僻静的地方,通过修习瑜伽的呼吸练习,也就是常规的呼吸练习,来集中他的心智。这种呼吸练习的目的是机械地使心智固定在特定的主题上。这是呼吸练习和不同瑜伽坐姿的结果。从前,即使是很普通的人也知道如何将心智固定在记忆主上,所以这个婆罗门就是这样做的。当他将主的形态固定在心智中后,他开始在冥想中想象他正在为主穿上非常精美的昂贵衣服,配以装饰品、头盔和其他装饰物。然后他通过在主面前鞠躬来表示恭敬。在完成装扮后,他开始想象他正在非常仔细地清洁寺庙。清洁完寺庙后,他想象他有许多金银制成的水罐,他把所有这些水罐带到河边,装满圣水。他不仅从戈达瓦里河收集水,还从恒河、亚穆纳河、纳尔马达河和卡韦里河收集水。通常一个Vaisnava (奉献者) 在崇拜主时,会通过念诵咒语从所有这些河流中收集水。这个婆罗门没有念诵咒语,而是想象他亲自用金银水壶从所有这些河流中取水。然后他收集了各种崇拜用品——花朵、水果、香和檀香木膏。 他收集所有这些供品放在神像前。然后他非常妥善地向神像供奉这些水、花和香料制品,使祂们满意。接着他献上供灯,并按照规范原则以正确的崇拜方法完成了所有这些活动。他每天都会执行类似的活动作为他的日常工作,并持续做了很多很多年。然后有一天,这个婆罗门在冥想中想象他准备了一些用牛奶和糖制成的甜米饭,并将其供奉给神像。然而,他对这次供奉不是很满意,因为甜米饭是刚做好的,还很热。(这种甜米饭不应该趁热食用。) (甜米饭越凉,味道越好。)因为这个甜米饭是婆罗门刚刚准备的,他想要触摸一下,以便知道是否适合供奉给主。就在他用手指触摸甜米饭锅的那一刻,他立即被锅的热度烫伤了。这样,他的冥想就中断了。现在,当他看着自己的手指,发现它被烫伤了,他惊奇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因为他只是在冥想触摸热的甜米饭,他从未想到他的手指会真的被烫伤。

就在他这样思索之际,Vaikuntha(毗库塔)中的主 Narayana(那罗亚那)与幸运女神 Laksmi(拉克希米)同坐,会心地露出一丝幽默的微笑。看到主的这个微笑,所有侍奉主的吉祥天女都变得很好奇,问那罗延主为什么在微笑。然而,主没有回答她们的询问,而是立即派人召见那个婆罗门。一架从Vaikuntha(毗库塔)派来的飞机立即将婆罗门带到那罗延主面前。当婆罗门这样出现在主和吉祥天女面前时,主解释了整个故事。 这个婆罗门因此有幸在Vaikuntha(毗库塔)获得了永恒的位置,与主和祂的吉祥天女们相伴。这表明主是如何遍布一切的,尽管祂居住在祂的住所中。虽然主在Vaikuntha(毗库塔),但当婆罗门冥想崇拜过程时,祂也同时存在于婆罗门的心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奉献者即使在冥想中供奉的东西也被主接受,这些供奉能帮助人达到期望的结果。

引用: A.C. 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2011年版),《奉献的甘露》,第92至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