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师那意识与佛教哲学和吠檀多非二元论有何不同?
解答: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试图从物质痛苦中获得解脱。遵循佛教哲学的人试图通过达到涅槃来获得解脱。涅槃意味着”一切都熄灭的阶段”。佛教徒想要使一切成为空无;他们想要将所有物质的多样性归零。这就是佛教哲学的实质。而虚无主义哲学与之相似,它是佛教哲学的第二版。佛教徒想要使一切没有生命地归零,而虚无主义哲学家说:”是的,我们应该使物质的多样性归零,但保留生命。”这就是他们的错误。哪里有生命,那里就必须有多样性;没有多样性的生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虚无主义哲学的缺陷。
虽然虚无主义哲学声称是遵循吠陀的结论,但是湿婆神承认这个哲学是他在卡利时代为了误导无神论者而制造的。”实际上,至高人格神首拥有祂的超然身体”。”但我将至高者描述为非人格的。我也按照同样的虚无主义哲学原则来解释吠陀经”。
在《湿婆往世书》中,至高人格神首说道:”亲爱的提毗,有时我为那些处于无知模式的人教导虚无主义哲学。但如果一个处于善良模式的人听到这虚无主义哲学,他就会堕落,因为当教导虚无主义哲学时,我说生命体和至高人格神首是同一的。”虚无主义哲学胆敢拒绝毗耶娑在《吠陀经》中解释的目的,并试图建立一个完全虚构的转化学说。根据虚无主义哲学,宇宙显现只是绝对真理的转化,而绝对真理在宇宙显现之外没有独立的存在。这不是《吠檀多经》的信息。虚无主义哲学家将这种转化解释为虚幻的,但它不是虚幻的,它只是暂时的。虚无主义哲学家认为绝对真理是唯一的真理,而这个被称为世界的物质显现是虚假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物质污染并不完全是虚假的;因为它是相对的真理,所以是暂时的。暂时的东西和虚假的东西之间是有区别的。
奎师那意识与佛教和虚无主义哲学不同。奎师那意识带你进入真实的生活——解脱阶段的奉爱活动生活。但理解奎师那意识哲学往往很困难。为什么?《圣典博伽瓦谭》(7.5.30)中解释道:因此,Śrīmad-Bhāgavatam(《博伽梵往世书》)说:”一个过分关注维持舒适家庭生活的人无法理解这个哲学,他只关注获得身体舒适、好妻子、好公寓、好的银行存款。这些就是他的抱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