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获得什么不同类型的解脱?
解答: 经典记载共有五种解脱。其一是放弃个人特性,与至高人格神首合而为一,融入至上精神体,此谓 ekatmatam(合一解脱)。奉献者绝不会接受这种解脱。其余四种解脱分别是:升往与神同处的行星 Vaikuntha(毗库塔),亲自与至高人格神首相伴,获得与主同等的财富,以及拥有与祂相同的体态。正如 Kapila Muni(卡毗罗牟尼)将进一步阐述的,纯粹的奉献者对这五种解脱皆无所求,尤其厌恶企图与至高人格神合而为一的做法。Sri Prabodhananda Sarasvati(斯里·普拉博达南达·萨拉斯瓦提)是 Lord Caitanya(主恰坦那)的伟大奉献者。说:”kaivalyam narakayate”:”与至高人格神首合一的快乐,这是虚无论者所追求的,被认为是地狱般的。”这种合一不是为纯粹的奉献者准备的。
有许多所谓的奉献者认为,在受制约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崇拜神格主,但最终没有人格;他们说,由于绝对真理是非人格的,人可以暂时想象非人格绝对真理的人格形态,但一旦获得解脱,崇拜就停止了。这是虚无论哲学提出的理论。实际上,非人格论者并不是融入至高人格的存在中,而是融入祂个人的身体光辉中,这被称为Brahmajyoti(梵光)。虽然那Brahmajyoti(梵光)与祂的个人身体并无区别,但这种合一(融入神格主的身体光辉中)不被纯粹的奉献者接受,因为奉献者能获得比融入祂的存在更大的快乐。最大的快乐是服务主。奉献者总是在思考如何服务祂,他们总是在设计服务至高人格神首的方式和方法,即使在最大的物质障碍中也是如此。
引用: A.C. 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2007年版),《提婆诃提之子主迦毗罗的教导》,第205和206页